博物館式 vs 實用式:木藝工藝品的兩大修護方法
木藝工藝的修護,是一門結合工藝技術與藝術設計的專業領域,承載著文化保存和實用需求的雙重任務。在木藝工藝的修護中,大致可以分為博物館式修護與實用式修護,兩者在理念、技術及文化傳承上有著根本上的差異。
博物館式修復
博物館式修護,常應用於博物館或收藏機構中的展示家具,其修護目的主要是為了保留物品的原始狀態和歷史真實性。若將物品上的使用痕跡消除,可能會使其失去歷史訊息。因此修護方針的制定是以預防性維護為考量,如家具最初都是基於實用之性能,而一旦進入博物館收藏,多數就不再需要原始使用上的功能,因此當構件劣化、鬆脫、斷裂或缺失時,其修護干預程度應考量後續所欲承受之載荷、功能、文物定位、博物館核心價值等因素,並應於修護前與策展人、研究人員或典藏人員商討修護目的及維護程度。例如桌腳或椅腳等承受應力的部位發生損毀時,不一定需要考慮家具的結構及承受力的問題,可僅以黏著劑黏合,而不考慮實用功能。此種修護方式主要是對應物件的展示需求,如家具的原始工藝和材質,通常需要修護後的物件外形如舊,且難以透過肉眼直接辨識修復的部分。博物館式修護對修護技術的精確性和材料的選擇有極高要求,並有對應的修護倫理,每一步操作都需謹慎,以保護工藝品的文化與歷史價值。
實用式修復
實用式修復主要重視修復後的功能價值,結構安全和耐用性是首要考慮的因素,使其能夠重新投入日常使用,同時也會進行色彩調和,盡可能達到與原有材料無縫對接的視覺效果,保持外觀的連續性和整體性。此外,在實用性為考量的修護過程中,可能因為損壞部分已無料件可更替換,為了使家具恢復原有的強度和功能,在與修護師溝通的過程中,達成以運用不同材料或技巧再創作的修護共識,讓物件重獲新生,因此在外觀部分,未必會修復至與原本一模一樣。
為什麼大家想要瞭解修護前後的比較?
修護前後的比較可以直觀呈現修護成效,通過對比,可以清楚地看到修護前的損壞情況和修護後的恢復程度。有過往案例作為評估依據,有助於讓大家在有木藝工藝品想要修護時,以決定是否值得投入時間和金錢來修護木藝工藝品;而這些案例,也可以作為選擇適合的修護師及修護方法的參考。
木藝工藝修護工作是對過去工藝的一種傳承與創新,博物館式修護讓我們得以窺視歷史的真實面貌,保留了文化的原始樣貌;而實用式修護則將遺留下來的物品賦予新的生命,讓它們繼續在現代生活中發揮作用,這不僅滿足了當代的實用需求,也讓舊物在新世界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。